北宋大儒程颢的一首记游诗,意境恬淡,清新脱俗,充满理趣
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1-19 10:18:11
“机息便有月到风来,不必苦海人世;心远自无车尘马迹,何须痼疾丘山?。”,消除功利之心,自会月明风清,何谈人世之苦?超凡脱俗,心无挂碍,自无烦扰,又何须隐逸山水?
这是陈继儒《小窗幽记》里的一段话,读来令人心明眼亮,大有豁然开朗之感,唯有从容才能自在,陈继儒此种人生态度,在宋代理学家程颢的诗中阐述得更为具体通透。
“世事无端何足计,但逢佳节约重陪。”,人世纷繁复杂,不值得计较太多,静观自得,唯有保持初心,才会开心快乐,这是程颢的人生感悟,充满哲理,此诗句出自他的七律《游月陂》。
月陂堤上四徘徊,北有中天百尺台。
万物已随秋气改,一樽聊为晚凉开。
水心云影闲相照,林下泉声静自来。
世事无端何足计,但逢佳节约重陪。——宋 程颢《游月陂》
简译:
傍晚时分,我们在月陂的岸堤上东西南北来回行走,月陂北面的百尺高台直入云天。
节气诚不欺人,已经显出秋天萧条的迹象,暂且趁着这水边傍晚的凉意,畅饮几杯。
云朵的影子投在秋水中,悠闲地自相映照,寂静中,传来林下泉水叮叮咚咚的声音。
世事繁杂,我们又何须计较太多?遇到好的时节,我们就再次相约,重来游玩一番。
赏析:
程颢这首《游月陂》既是一首记游诗,也是一首理趣诗,清新自然,意境恬淡,通过对月陂秋色、秋气、秋水和秋声的描写,抒发了诗人“万物静观皆自得”和“闲来无事不从容”的人生理趣。
“月陂堤上四徘徊,北有中天百尺台。”,首联写夜游月陂,是对秋色的描写,傍晚时分,诗人和朋友登上月陂的岸堤,江水茫茫,水天一色,四下里走走看看,只见北面那座百尺高台是如此的巍峨壮观,宛若直插云霄一般。
月陂(bēi)是一个水泊的名字,因形状如月,故名,故址在洛水之南,程颢讲学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洛阳,故而有机会游览洛水风光,“四徘徊”三个字写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。
“万物已随秋气改,一樽聊为晚凉开。”,颔联写节气之变,和诗人淡定从容的心态,是对秋气的描写,时节向晚,行走在月陂岸上,已经能够感受到秋日萧条的迹象,那泠泠的秋意使得池塘中的水汽都泛着凉意。
季节更迭,四时轮转,又是一年秋来早,岁岁年年,谁都无法阻止时间的脚步,既然不能更改,何不随缘?坦然接受并适应它,才会身心自在,愉悦幸福。
“中心如自固,外物岂能迁。”,秋日虽寂寥,但也有它独特的美,所以,我们要看到它好的一面,别为一时的萧杀而伤感,心存美好,所见皆是美好,你看,只要斟上一杯美酒,就能驱散秋晚的凉气,何乐而不为呢。
“水心云影闲相照,林下泉声静自来。”,颈联写秋水和秋声,进一步写自己心境的从容自得,物我两忘,浑然一体,“闲”和“静”即是大自然的状态也是诗人自己的心境。
秋水澄净,秋云轻盈,闲云入水,通澈明净,恬静安然,林木丛中传来淙淙的泉流之响,此处愈发显得幽深宁静,伫立湖边,置身其中,恬淡悠然,内心再无波澜。
境由心生,程颢不是隐士,身在仕途,公务繁忙,案牍劳身也是常有的事,他之所以能使自己的心寂然无事,只因他能内外两忘,浑然与物同体而已。
“世事无端何足计,但逢佳节约重陪。”,尾联议论抒情,富含理趣,是诗人的人生感悟和豁达阔朗的生活态度,也是此诗的主旨所在。
“无端”谓人世间的事很复杂,没有头绪,“何足计”是哪里值得计较之意,“约”是邀约,“重陪”即在此陪伴。
世事纷繁复杂,何须计较太多,更不必苦苦纠结,我们只要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情就好,只有保持有条不紊的节凑心才不会乱,心静了,世界就大了,快乐就来了。
所以,要学会自我调节,该工作时就努力工作,该开怀时就尽情欢乐,就如诗人所言,既然夜游月陂令人愉悦,那以后每逢佳节,我们都彼此相邀,旧地重游,举杯痛饮,那不也是乐事一件?
写在后面:
程颢,字伯淳,人称明道先生,出身仕宦,著名的哲学家、教育家,北宋理学的奠基者,嘉佑二年(1057年)进士,官至监察御史,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,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。
程颢不仅是哲学家和思想家,还是实打实的实干家,在地方任职多年,莫不恪尽职守竭心尽力,因为心怀天下,所以深得民心,故颇有政绩。
“读书将以穷理,将以致用也。”,明白道理,学以致用,程颢提出的读书方法和他的理学思想一样,对世人的影响极深,意义也极为重大。
据史记所载,程颢这个人极有修养,总是和和气气的,很少见其有急厉之色,这也是他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所至吧,“万物静观皆自得,四时佳兴与人同。”,因为通透豁达,所以不计较,所以悠闲自在……